看头条缘水而来的克拉玛依幸福生活
克拉玛依日报首席记者刘青惠
惠记者
有人说,克拉玛依因油而生、因油而兴。
惠记者
事实上,引水工程竣工后,这个说法应当再补充两个词:得水而美、缘水而盛。
所以把“水”的地位提高到和“油”等同的地位,是因为水的到来,不但给全体克拉玛依人带来了生活和环境两方面的变化,还间接带来了巨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记者惠
可以说,是水成就了今天克拉玛依的绚丽多姿、是水成就了如今克拉玛依人的幸福生活。
记者惠
变化有目共睹
年从四川来到克拉玛依的唐本桂老人至今保留着一个习惯——长期在卫生间里放一桶洗菜用过的废水,再用这桶废水冲马桶。这个习惯源于60年前那段难忘的记忆。
那时,她跟随爱人来到克拉玛依工作。由于严重缺水,当时的人们每天分到的生活用水极其有限,每天刷牙、洗脸只有一牙缸的水。在唐本桂的心里,水比一切都珍贵,节约用水就是克拉玛依人的天职。
唐本桂的经历只是当年克拉玛依人的一个缩影。这样的生活在几十年前的克拉玛依十分普遍,以至于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家家都住了楼房,通上了自来水,但有时还会临时断水、夜间停供。
绝大部分克拉玛依人都没有想到,这座城市还会有丰水的一天。
年8月,引水工程竣工,九龙潭的龙口从此奔流不息、壮阔不已,克拉玛依的缺水难题至此得到了彻底解决。
水来了,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概括说来,如今,克拉玛依人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
以前每家每户为随时停水准备的临时水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空间环境;洗菜时可以比较奢侈地用水冲洗了,不用再接一小盆水逐个擦洗;以前人人都去的公共浴室因彻底没有了生意而改作他用,许多人家住进了大房子,有了两个卫生间,用上了输水量更大的热水器,甚至还安上了耗水较多的浴缸;各种高档的洗衣机也出现在克拉玛依的商场里、出现在居民家中。
有了条件,大家纷纷开始注重家里的小环境。随便推开一户克拉玛依人的家门,你总会或多或少看到绿色植物,有些人家还买了鱼缸,据说,这样可以有效改善空气湿度。
除了用水方便,而今的克拉玛依人,在日常生活中还享受到水来了带来的更多便利——
这里有了好几座游泳馆,其中的一座在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条件最优良、设施最完善。日常去游泳馆游泳的市民越来越多,学习游泳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大家形容游泳池拥挤得像“下饺子”。
同时,这里还出现了水疗会所。“去做水疗”已经成了许多市民周末休闲的习惯。此外,克拉玛依还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洗车房,市民的爱车可以在泡沫、喷雾、水流的三重养护下,恢复清洁。此外,晚上去中心景区坐一坐游船欣赏一下克拉玛依河两岸的风光,周末去花市、鱼市逛一逛,也成了克拉玛依人司空见惯的事。
透过这些现象仔细分析,这些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忽视了的变化,都来自水。可以说,没有水,这一切变化就无从谈起。水的到来,彻底并且深度改变了克拉玛依人的生活。
对于这些变化,越早来到这座移民城市的市民感受越深。
年来疆的王利智还清晰地记得天山小区里的大土包。“它是存水用的。土包上方是露天的,容易落灰。一旦公共用水管网断水,就可以从土包里取水用,会有专人打开阀门,供各家各户接水。”
今年76岁的采油一厂退休职工王书华也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去挑水的情形,“每到冬天,居民区露天的公共水管处就会有水流出而结的连片的冰,越靠近水管处冰越厚。每次去挑水必须小心翼翼,一不留神就会摔倒。水太金贵了,好不容易挑回家倒进水缸,大家都舍不得放开手脚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书华一家搬进了楼房,尽管是顶楼,尽管家里孩子多,住得并不宽裕,但全家人还是喜笑颜开,“终于不用再挑水了。”
王利智、王书华这辈人的感受,“油二代”们从小就体会过,也感同身受,但孙辈们却想象不到。“他们只有在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看到了当年的实物、图片时,才能有一些感受。因此,我会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当年的故事,让子孙们不忘当年的艰苦历程,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王书华说。
家园就像公园
每天清晨六七点钟的时候,南泉小区居民文延秀就会和老伴一起出门锻炼。两位老人出了单元大门,总会先欣赏一番楼前的花草,再去位于小区中心的小广场健身。小广场上既有健身器材、也有健身步道,两位老人锻炼起来格外舒心。
其实,文延秀不是本地人,而是青海油田退休职工,原本在甘肃敦煌定居。去年,为了给在克拉玛依工作的女儿带外孙,老俩口来到克拉玛依,并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里。“克拉玛依的环境实在太好了,一出家门就是公园,到处都是草坪、绿树,没有风沙,雨水多,生活便利,环境也好。我们是真心喜欢上这里了。”
看到父母对克拉玛依情有独钟,女儿女婿劝父母干脆定居下来。今年,老两口买了房子准备留在克拉玛依养老。文延秀计划好了,平时帮女儿看外孙,等到放假了,让儿子把在敦煌上小学的孙子带来,一大家子人一起在克拉玛依过暑假。
在克拉玛依的新居住区,文延秀这样的居民对小区的环境是极其满意的,而对于那些住在老区的居民来说,小区环境改造后同样住得舒心,让人舍不得搬家。
引水工程竣工的那一年,克拉玛依区开始对五十多个建成年份较早的居民区陆续实施改造,改造的重点之一,就是改进老小区的绿化配置。
“以前的小区没有草坪,树下的土地裸露着,每当刮风时,树下的土总会顺着旋风刮向居民家的窗户,别提有多脏了。那时,为数不多的树靠安装在地表的铸铁管来浇灌。本来居民想靠近树林转一转,只要逢到浇水漫灌,肯定就去不了了……”几十年来,家住曙光小区的居民孙文珍一直盼着小区的环境能再好一点。
了解到改造方案后,孙文珍和有同样想法的居民赞不绝口。
原来,这次小区绿化改造工程以植物造景为主,以乔、灌、花、草合理搭配,适当点缀园林建筑小品,目标是创造环境优美、居住适宜的生态环境小区。
改造的每个小区内都设置了健身器材和停车场,小区的功能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也更加优美,绿地率均达到25%以上,新建小区的绿地率达到30%以上。其中,南林小区的绿地率达到47%,被评为“全国优秀物业管理示范小区”荣誉。
走进而今的克拉玛依老小区,绿树成荫、芳草萋萋,既有亭台楼阁供人休闲,也有健身广场供人锻炼。原先裸露在树下的土地,早已被草坪、铺装地面和纳凉椅所取代。每到春夏秋三季,小区里还有刺玫、月季等各种花卉争相斗艳。绿化用水时不再漫灌,而是采取了滴灌的形式;居民家的窗户都敞开着,偶遇刮风天也不怕脏了。而今的克拉玛依,每一个小区的绿化、布景都各有特色,“逛小区就像是在逛公园”,孙文珍说。
实现“彩色梦想”
水来了,除了居民小区变得更美,而今的克拉玛依,连片的大型绿地、碧水比比皆是,无论是去锻炼健身、还是纳凉休闲,克拉玛依人的活动半径正在悄然变大。
如果把克拉玛依的各个小区比喻成一座座小游园,那么,把整座克拉玛依市比喻成一座大公园并不为过。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学院化工专业就读的大一学生崔佳兰入学没多久,就乐呵呵地给在陕西老家的亲人打“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这里的环境可好啦,我们学校里就有一座红山湖,城市里还有好几个大湖,哦,西边还有一座水库,夕阳西下时看上去有一种海天一色的感觉,我们都把它叫‘克拉玛依海’。”
事实上,崔佳兰没有去过的绿地、湖泊还有很多很多——城区中央,是由克拉玛依河中心景区、世纪公园和新行政区广场、文体中心组成的特大型休闲场所,此外,城北有银河公园及绵延数里的防风林带、城西有休闲健身公园和西郊水库,城东有金龙湖,城南的好去处更多,有红山湖、古海,城南郊还有林海公园。
和上述城市格局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引水工程竣工前的一组数据:年,全市绿化覆盖率仅为21.6%,人均绿地面积不足两平方米。
年,克拉玛依开始实施“十二五”重点绿化工程--“大绿化”工程,到这项工程年结束时,共完成了森林公园、克白路防护林等项绿化工程,新增绿地6.76万亩;全市绿地总面积达10.15万亩,较年增加了两倍,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0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65.2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62平方米,克拉玛依的各项绿化指标均处于全疆领先水平。
人均绿地面积从两平方米一跃增长到65平方米,短短15年间增长了30倍!这对于这座建在戈壁荒滩之上、“种活一棵树和养一个孩子一样难”的城市来说,何其不易却又何其可贵。
“把城市建在森林中,让后人活在绿色中。”曾是老一代克拉玛依人穷尽毕生的梦想。引来了水,“森林围城”的梦想开始一步步成为了现实。
近十年来,克拉玛依市分别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荣誉,年,取得了代表城市综合素质、水平的国家级最高荣誉——“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老一辈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从年引水工程开工算起,今年已是第21个年头了,奋斗了二十年的克拉玛依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你看,而今春夏季的克拉玛依,处处充满绿意,夕阳西下,水边泛起的涟漪蓝中点金。各大公园里,彩色的健身器材、红色的林间小径、身穿各色健身服的市民层次分明;秋天来了,从城南到城北,公园树间层林尽染,红色的是累累果实,黄色的是成熟的叶片,白色的是斑驳的树身;各大水域飞鸟翔集、锦鳞游泳。到了傍晚,中心景区喷泉绽放、格外斑斓,吸引无数市民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克蓝”让人骄傲
年11月,北京召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期间,天空因罕见恢复了湛蓝的容颜而被网友戏称是“APEC蓝”,从那起,“APEC蓝”就成了空气质量好、天空特别蓝的代名词。
在克拉玛依,“APEC蓝”则被市民亲切地更名为“克拉玛依蓝”。
和“APEC蓝”偶尔光临内地城市不同的是,“克拉玛依蓝”的呈现是全天候、全年候的。
克拉玛依市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年12月30日,克拉玛依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2%,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7%,六项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限值;城市饮用水源地、河流、湖泊及水库监测指标基本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
这座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是怎样取得这张“环保成绩单”的呢?
一切起源于一个决定。
年,市十三届人民政府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克拉玛依市将全面实施“蓝天工程”。当年,市政府与16个责任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八大任务、37项措施、项重点工程。到年收官之年,三年内,克拉玛依市共投入约6亿元资金,从降尘、治企、控车、除烟、增绿、改气、预警、联防联控八大方面着手,开展了工业污染、燃煤污染、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及餐饮油烟污染等一系列防治工作,有效控制了大气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使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之路,在克拉玛依得到切实的实践。“克拉玛依蓝”也已经成为克拉玛依的一张环保名片。
那么,对普通民众来说,“克拉玛依蓝”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在85后网友“王小四”的眼里,“克拉玛依蓝”象征着一碧如洗的纯净。某天,她将一张随手拍到的图片上传到了鍖椾含鐧界櫆椋庢不鐤楁渶濂界殑鍖婚櫌鏄摢涓?鍖椾含鍝釜鍖婚櫌鑳芥不鐤楃櫧鐧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mayizx.com/klmyszy/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