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医生80后重症医生丁仁彧我收到了
中国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丁仁彧。图源:中国网封面新闻记者邵萌“作为ICU的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生死一线的患者,我们做的科学研究、开展的新技术,都是为了通过努力,让病人活下去。”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中国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丁仁彧作为年“最美医生”代表出席,讲述了他与重症医学的不解之缘。从甲流疫情组建ICU病房,到参加援疆医疗队,再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初赶往湖北抗疫一线,后又奔赴内蒙古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地指导新冠重症患者救治,16年来,他多次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员救治。就在前一天,丁仁彧收到了“医师节最好的一个礼物”。他曾于年在武汉救治了一位新冠急危重症患者小飞。昨天,小飞的爱人和女儿发来一段语音,问候他医师节快乐。丁仁彧按下了播放键,“哥哥,你好帅,我们一起继续加油吧!等我长大了找你玩哟!”清脆的声音从手机中传来,让丁仁彧陷入了回忆。年2月2日,丁仁彧与名队员组成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奔赴武汉,在武汉奋战了56个日日夜夜,期间救治了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在这期间,小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当时只有35岁,女儿只有4个月大,他的妻子每次给我们打电话的时候,一直在流泪,拜托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她的丈夫救过来,家人能够团聚。”丁仁彧清楚地记得,小飞到他们接管的重症隔离病房时,病情比较危重,有双肺的“磨玻璃”阴影,且病情进展特别快。丁仁彧与队员先后给他进行了经口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同时也进行了俯卧位通气,还有胸腔闭式引流术,但这些救治措施并没有让小飞的血氧提高。当时,小飞的呼吸参数已经很高,是纯氧,但还存在着严重的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所以丁仁彧与队员给他做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同时成立了ECMO救治小组。“当时我们所有队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信念,就是一定要让他活。”救治过程中,小飞经历了感染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大出血、多部位血栓,还有脑出血等一系列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丁仁彧与队员一起努力,把他一次又一次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最终转危为安。“很多队员觉得可能救不过来。但是,因为在平时有这种经验,比他更危重的我们都救过来了。”丁仁彧认为,平时就是“战场”,青年人还是要踏踏实实把平时的工作做好。同时,像小飞这样的病人救过来之后,整个队伍信心都会有所提升,作为医生的这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从医16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感悟。丁仁彧初三时,爷爷因胃癌去世,从此一个想法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将来要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高考填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中国医科大学。参加工作后,他也逐渐领悟了什么叫“以病人为中心”。年5月,丁仁彧作为辽宁第二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的一名队员赶往新疆。“当时对新疆比较陌生,去了之后,发现确实祖国的边疆需要我们,需要医疗的援助。”他和队友待了一年,大概救治了多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一些患者在当地需要转到克拉玛依或者转到乌鲁木齐,路途非常遥远,在途中可能就会出现生命危险。”丁仁彧表示,他们经常说一句话叫做“援疆无悔”,到那里才体会到,真真切切为边疆人民做一点事情,同时自己也有一种成就感,每一段经历都有不同收获。谈及医患关系,丁仁彧认为医生和患者家属之间的互相理解、换位思考非常重要。他清楚地记得,今年4月,有一位病人来就医,他和其他医生用了两个月时间,也没有把这位病人从“死神”那里夺过来。但病人去世之后,家属还给他发短信表达了感谢。“这一刻,我就觉得,我们做的还不够,我们还要想办法把这样的病人治过来。”丁仁彧觉得,医患关系其实没那么复杂,重要的是互相理解。丁仁彧经常跟年轻医生说,不管再忙也要跟家属好好沟通。“因为隔着ICU那扇门,家属把患者交付给我们,这种信任非常让我们感动,我们更有理由把百分之百的努力奉献给重症患者。”
上一篇文章: 最美的几个大冰川,晶莹剔透令人心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mayizx.com/klmyszy/15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