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人民网新疆克拉玛依妩媚多姿似江

本文转载自:人民网

11月的北疆,朔风凛冽,万木萧条。然而,走在克拉玛依街头,却依然能感受到冰雪覆盖下,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和勃勃的生机。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克拉玛依人把这片曾经“没有草,也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戈壁荒滩建设成楼宇林立、绿树成荫、快速发展、团结和谐的现代化都市。

“是塞北却似江南,无渔舟而有晚唱。妩媚千姿,可比绿野将萌;风情万种,最是华灯初上。”学者易中天在《克拉玛依赋》中如此盛赞。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年10月29日,新疆黑油山附近的一号井位喷出工业油流,宣告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国家一声令下,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前赴后继地奔赴祖国的大西北,投身到石油开采事业中去。年5月29日,这座在荒原上平地而起的石油厂区被批准正式建市,并以维吾尔语“黑油”命名,称为克拉玛依。

从此,“克拉玛依人”成了那个年代来这里创业的青年的新称谓,而克拉玛依城的兴衰成了他们共同的命运。

61年艰苦创业,61年沧桑巨变,老中青三代克拉玛依人依戈壁开拓,以石油创业,借互联网转型,接力续写西北石油工业基地的神话和传奇。

创业:一口井,一座城

因油而生,油兴则城兴,油竭则城衰。克拉玛依几乎在诞生之初就经历了兴衰起落的考验。

现年80多岁的王连芳是见证克拉玛依城从无到有的最早建设者之一。年,还在学校的他被派到克拉玛依油田的钻井队上实习。

然而,报国青年满怀的一腔热情不久就被泼了冷水。年下半年,已经连续3年产量节节攀升并占到全国原油产量40%的克拉玛依油田,突然出现了产量急剧下滑。“60年还是多万吨,到61年,年产量突然减少到只有万吨。”王连芳老人回忆道,“一时间,油田上人心惶惶,笼罩了一种悲观的情绪。当时流传一句话,‘油田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由于较早地出现产量不及预期,生产队才得以及时调整,重新考察油层,并完成了从原来的“有油没油,要问钻头”,到“工作岗位在地下,斗争对象是油层”的思想转变。

茫茫戈壁滩上,严寒酷暑、风沙依旧。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围绕考察的打井、勘查、测算等一系列工作都是第一代克拉玛依人克服恶劣环境,依靠人力逐项完成。从年到年,生产队“一边勘查一边建设”,基本完成了吐鲁番盆地西部的地震连片探查任务。

生产队发现,原本认为克拉玛依是均匀分布的砂岩油田,事实上是纵向和横向都不均匀的砾岩油田。这一重要发现推翻了原本地面的采油建设方案。根据油田成窝堆集的地质特点和变化规律,到年末,生产队完成了注采配套的万吨生产能力的调整工作。油田年产量于年下探至85.74万吨后又缓慢上升,年恢复并稳定在万吨左右。

产量稳定了,人心就稳住了。如今的克拉玛依油田已是连续14年原油产量稳产在一千万吨以上,“产量创新高”早已不是主要目标。然而,第一代克拉玛依人朴实的报国情怀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创业精神无形中影响了他们的下一代和新到来的克拉玛依人。时隔40年,围绕新时期石油生产“提质增效”的目标,克拉玛依人再一次打赢了战役,完成了数字化的蜕变。

正如很多现代化的生产线,数据在石油的勘探、开采、生产、安全等环节如同决策者的生命线。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数据的提取、收集、编制、查找都极其繁琐、耗时。“以前,勘探井的资料需要人去油田上来回取。要是资料被别人借走了,一等就是几个星期”;“以前,测液位是一个高危工作,要人爬到十几米高的油罐上去量”;“以前,每个计量站上都要住人,通过手动操作阀门对几口井的产量进行掐表记录”……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数据公司副总工程师支志英回忆道。

老旧的作业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石油大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座到目前为止依然依赖石油产业的城市,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油田即油城,油城即油田”。挖掘现有产业潜力,提质增效,依然是克拉玛依稳定发展的根本所需和必然选择。

为了把专业的生产力队伍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年,中石油克拉玛依油田就正式提出要搞信息化油田。“其实,我们之前也有电脑,但到了93年,就是‘真搞’,要把年以来准噶尔盆地所有勘探开发生产、科研活动所产生的26大类数据统统装进电脑。”支志英说,“前期光清理历史数据我们就花了十年。”

由于数据量非常大,当时油田上将清理历史数据称为“人民战争”,发动每一个在岗员工参与数据输入,“输入一条,奖励一毛”。尽管信息化的好处显而易见,来自上级的推动力也很大,整个过程却并非一蹴而就。由于历史数据都是人工登记,模糊、差错十分常见,为数据输入增加了很大困难。“只要有一处数据不对劲,工程师们就整个系统都不愿意用了。”支志英说。

然而,凭借着一股蛮劲儿,克拉玛依新一辈的石油人不畏挫折、不惧重来,对每个被输入的数据又进行反复校对、甄别,遇到拿捏不准的,还要请出当时记录的老员工进行辨认,最终将60TB的数据逐条核对后输入数据库,完成了这项马拉松式的历史数据清理工作,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数字化油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石油(克拉玛依)数据中心(章斐然摄)

如今,数据库存储的数据已增长超10倍,达近TB。走进中国石油(克拉玛依)数据中心,一幅巨大的电子屏幕横呈眼前。通过6秒更新一次的卫星传输数据,监控人员可以实时监测井上的情况,调用数据、进行分析决策。而在位于克拉玛依市区的陆梁油田的中控室,2名监评工和1名计量工可以通过系统远程完成对油井的故障排查、保修以及产量记录。

工作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上来了,故障排查精准了。以前,一个采油工一人管20多口油井,即使住在基地上,每天到油井还要30多公里,5天才能把所有油井全部巡查一遍。“有时油井发生漏油事故没来得及发现,等到发现时油已经流成一片湖了。”有着20余年工龄的仪修工徐强形象地比喻道。而现在,通过实时传回的数据,故障的发现率可达98%,发现后半小时内就可以联系附近的检修队伍,将故障造成的损失和污染控制到最小。

陆梁油田中控室(章斐然摄)

年,在全面建成数字油田的基础上,新疆油田公司又提出了智能油田的设想,计划用10年的时间初步建成。不但要进一步提高油气生产在信息获取、分析预测、优化完善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全面提升油田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科研、管理的成本,有效提升油田的资产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石油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带动着克拉玛依工业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克拉玛依已形成了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油气储运、炼油化工、工程设计、工程建设、技术服务、装备制造、运输通讯、发电供水等门类齐全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拥有完整的石油石化产业链和庞大的石油石化产业群。

但这一切成就并没有让克拉玛依丧失危机感。在9月的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陈新发指出,“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只有加快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型,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才能避免矿竭城衰,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自身现有优势是城市发展最现实、最可靠、最坚实的基础。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克拉玛依提出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战略,旨在利用自身石油工业基础好,位于世界石油富集区中心、“一带一路”经济带中心的区位优势,打造面向中亚、中东、非洲,乃至全世界提供与油气相关系统服务的城市,从而摆脱对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的依赖,以转型服务型城市保证可持续发展。

创造:一条河,一片林

因油而生,因水而兴。得水而美,缘水而盛。

如果说,八十年初艾青在诗中将克拉玛依比作“沙漠的美人”是一种褒奖,那么今天,人们用“丝路明珠”来形容克拉玛依已毫不夸张。正式建市短短58年,克拉玛依在戈壁中拔地而起,焕发生机。

“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到这里来驻马我瞭望过你,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我赶紧转过脸,向别处走去,克拉玛依,我不愿意走进你,你没有草,也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今年我又赶着马群经过这里,遍野是绿树高楼红旗,密密的油井像无边的红地,我赶紧催着马,向克拉玛依跑去……”当地广为传唱的这首《克拉玛依之歌》,形象地道出了这座戈壁油城的华丽蜕变。

要不是亲耳听老人们的讲述,你不会联想到,这里曾是寸草不生,风沙漫天的不毛之地。

今年90岁高龄的许熙民老人年随着爱人的工作调动从西安来到这里,那时,独山子青年钻井队刚刚在黑油山附近定出一号井位,克拉玛依还未建市。她记得,刚来的好几年内,都无法适应这里极端干旱的气候,而生活上的最大困难也是来自严重缺水,“一牙缸的水要用来刷牙洗脸,用完了也舍不得倒掉,生活用水都要到几十里地外去拉,更别提养花种树了”。出于那时候养成的习惯,老人至今仍在房间里长期放一盆水。

而这,正是第一代克拉玛依人艰辛创业的缩影。

克拉玛依人渴望水,“夺水保油”、“节水保油”曾是家喻户晓的战斗口号。人们都明白,如不解决缺水问题,油田和城市的发展便无从谈起。几十年来,克拉玛依人一直在寻找解决油田用水问题的方案,相继开发了百口泉地下水、白杨河地表水等水资源,但仍是杯水车薪,缺水仍然长期困挠和制约着油田的发展。

直到年,从阿尔泰山引水而来的克拉玛依河从九龙潭蜿蜒而下,穿城而过,油城才彻底告别缺水的困境。

时任新疆油田公司供水公司副经理的曹兆才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他告诉记者,当时克拉玛依举全市之力,通过大会战的方式进行建设。“三百多公里的渠线上炮声隆隆、机器轰鸣、战旗飘扬,成为热火朝天建水渠的战斗海洋。”

矗立在克拉玛依市的引水工程纪念碑(闫学恒摄)

水的到来改善了城市的整体生态和气候。干旱的准噶尔盆地边缘,诞生了一个婀娜多姿的“塞上小江南”。

如果说来之不易的水重塑了这座城市的气质,那么随处可见的树无疑给她披上了一件更美丽的外衣。年,克拉玛依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经达到11.62平方米,率居全疆之首。然而,这并非一蹴而就。

新疆石油管理局采油二厂的老书记王延明被称为克拉玛依种树“第一人”。在“种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的恶劣环境下,王延明愣是将一片白茫茫的碱地打造成了一方“绿色围城”。他以身体力行告诉克拉玛依人,戈壁上也能建造花园。

年,王延明调到采油二厂所在的白碱滩区。很快,他发现,这个厂子留不住人,职工每年都有三四百人往外调。“谁愿意在这儿啊,光秃秃的,连一颗树都没有,风沙大得很。”

他下决心要改善厂区的绿化环境。为了解决水的难题,他用两部推土机推了整整一冬天,挖出一个大水池子。“我再把汽车轮胎用钢板给固定起来堵住下水道,净化水厂每天排放的污水一下就给截上来了,我的绿化用水就够了。”说起这段往事,他至今仍津津乐道。

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王延明在二厂周围搞了动物园、植物园、喷泉公园,厂区的环境马上就变了,“一到周末的时候,钻井处的、电厂的人都往这儿跑,像赶集一样,热闹得很!”

现年89岁的王延明仍时不时去他亲手栽植的园子中转悠(闫学恒摄)

看到采油二厂的成功经验,其他厂区“眼红”不已,纷纷前来“取经”。人们对戈壁荒滩的荒凉再也不能忍受,一时间,种树在克拉玛依成为一种风潮。

然而,在缺水的环境下,适合克拉玛依的苗木种类很少。为此,今年64岁的原克拉玛依市园林局副局长王长岭没少下功夫。“我们现在在大街上能看到的树种,当时我都全试过了。海棠、梨树、苹果树、榆叶梅、凌霄、樟子松、云杉等”,王长岭说,他的目标不仅仅限于绿化克拉玛依,还要美化、香化。

年,围绕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战略部署,克拉玛依市提出了“把城市建在森林中”的工作目标。年,已到退休年纪的王长岭又被克拉玛依市绿委办返聘回来。如今,年过花甲的他依旧在为克拉玛依的绿化事业奔忙。“因为我喜欢绿色,我对绿色是有感情的,克拉玛依现在处处是绿色,我看着欢喜。”王长岭说。

如今,通过实施“大绿化”工程,克拉玛依早已跻身国家级绿化园林城市。城郊的“林海公园”已成为了市民休闲生活的好去处。公园里有近20个景点,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餐饮、科教为一体。层林尽染时节,林山花海,组成万紫千红的画卷,吸引无数游人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从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到拥有40万人口的边陲名城,克拉玛依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吸引了人气,也留住了人。“空气变湿润了,冬天没这么冷,夏天也没那么热,风也变小了。”在克拉玛依生活了大半辈子,今年八十二岁的原三八女子钻井队队长吴淑华告诉记者。

克拉玛依市市委书记陈新发对人民网记者表示,无论是引水工程,还是绿化工程,都是在为克拉玛依市产业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打下基础。“条件的改变、环境的美化都是为了留住人、吸引人,没有人就谈不上发展、转型。”

创新:一条路,一块云

因油而生,因水而兴。以“路”谋变,腾“云”致远。

“克拉玛依的发展不是好和坏、快和慢的问题,而是生和死。”采访过程中,记者几次听到这句话。对于未来,克拉玛依人从未停止探索转型的脚步。

年末,国际油价曾一度跌破10美元。“当时克拉玛依油田公司不是没有考虑过放弃这座城市,将总部迁到乌鲁木齐去。”支志英,“但最终还是舍不得离开。”

既然不走,就必须考虑转型。克拉玛依河修建完成后,克拉玛依曾考虑过拿水做文章,将种树造纸、发展大农业作为转型的方向。“现在想来可能很可笑,但可以看出我们有多迫切希望转型。”云计算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云说。

年,克拉玛依提出信息化战略,依托“一带一路”发展信息化、云计算产业,成为当前克拉玛依人谋求转型的最新探索之一。

这一战略的提出正值云计算产业一片火热。国内有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国际上有美、日、韩、欧等经济体,都在着力发展云计算产业。这些地区人才、资本云集,面对激烈的竞争,克拉玛依的优势在哪里?

“克拉玛依位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气候干燥寒冷,地广人稀、地质稳定、能源富集、电力充足,这些都是优势。”陈新发说,“云计算和石油工业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做强石油产业,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可以产业化,这是我们选择云计算的一个原因。”

年,信息科学专业出身,还在新疆油田公司负责信息化工作的李云被调到政府部门,负责云计算产业园的筹备工作。短短4年的时间,当年的一片戈壁滩已开发成为规划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已聚集了包括华为云服务数据中心、中石油数据中心(克拉玛依)、新疆自治区重要信息系统异地灾难备份中心、中国移动(新疆)数据中心等63家企业和项目落地,具备2万个机架规模,数据存储量超过0TB,已建成规模和云服务能力位居全国前三。

克拉玛依市云计算产业园发展历程

低廉的土地和电力成本是吸引众多数据中心入驻产业园的主要原因,但克拉玛依要转型,眼光不能到“入驻”而止。在信息产业中,云计算如同电厂里的电,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用户通过光纤、链路购买云计算服务,才算完成一个商业链条。

目前落户的产业园的数据中心提供的是信息产业中的基础设施,其之上还有基于云服务的产业平台,再之上还有依托产业平台的用户企业。李云坦言,数据中心并不能带来多少新的工作岗位。克拉玛依要做的是,通过入驻的数据中心,招来产业平台,再以产业平台吸引最终的用户企业,从而为当地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昨天出差回来,孩子都没见着,今天一早就来办公室了。”为了实现从数据中心到用户企业的入驻,李云一直奔波寻找可能会对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感兴趣的行业和企业。作为大学毕业才来到这里的新克拉玛依人,对于这座城市的存留他已然有了使命感和紧迫感。

他发现,渲染行业本身对云服务高度依赖,成本的40-60%用于购买云服务,但对于数据传输的速度要求不高,非常适应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当前的发展水平。

这一逻辑很快被证明是可行的,这让李云非常兴奋。目前,全国五大云渲染企业中的两家已经落地克拉玛依,还有三家表达了意愿。这六家企业占据全国云渲染服务90%的市场。顺着这一逻辑,李云还发现了25个类似的行业,准备一一突破。

其实,在克拉玛依云计算规划图里,服务全国不是全部愿景。11月28日,由克拉玛依市云计算产业园和新疆移动共同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影视动漫渲染基地”正式上线。据云计算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陈科介绍,这个渲染平台规划建设数万个渲染节点,是中亚地区目前规模最大的影视动漫渲染平台。“我们云服务拓展是立足新疆,依托‘一带一路’走出去,覆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陈科说。

“未来,数据传输速度的大幅提升是必然的,因此当前我们把中心放在自身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建设上,届时,我们的云服务就可以面向全世界。”陈新发说。

目前已落户克拉玛依的部分企业(项目)

当然,依托“一带一路”、依靠云计算产业去实现克拉玛依的转型才刚刚起步。“我们对云计算有这么多的规划和想法,不一定就能成,但如果我们现在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在有生之年,你们都可以见证结果。”李云说。

带着这座城市从戈壁滩拔地而起时的倔强和坚毅,新一代的克拉玛依人没有停下先辈的脚步。没有油,我们找;没有城,我们建;没有水,我们引……“一条路”上的“一块云”也只是曾经的坚持与拼搏在新一代人身上的重演。

一边是守城人的信念坚守,一边是创业者的奋勇前行,克拉玛依人在这两种情感的交织下改变了他们的昨天和今天。可以相信,未来的克拉玛依,一定是那样风情万种,那样美丽动人。

编辑:克拉玛依市教育局







































献礼国庆中科白癜风帮扶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mayizx.com/klmysxs/157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