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物刘枫一生新闻情依旧
石坚
现为书香天山全民阅读顾问。
人生台阶----
伊宁六中老三届,下乡插队果子沟,就读新大中文系,新闻记者至主任,报社编委兼总监,高级记者晋正高,人才引进到南京,高校教授副院长,专业学科带头人,退而不休新闻人。
人生成果----
发表新闻作品约万字,包括论文40篇、6部著作:《新闻写作新视角》《新闻写作学》《深圳特区报竞争力探析》《办报实践教程》《新闻采访与写作》《大漠长河边塞行》。先后主持7项国家级、省级新闻学术研究项目。
人生光环----
48篇新闻作品先后荣获全国和省级新闻奖等,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年,受聘成为新疆“书香天山全民阅读顾问”。
新疆日报社高级记者刘枫
世人多变故,唯有君依旧。
她从年出道当记者,一干就是一辈子。四十四年过去了,沐雨栉风,她依然奔走在新闻采访的道路上。
年,六十多岁的她,又参与了中宣部、中国文联组织的为期两年的扶贫创作工程,先后五次深入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进行采访。
想想吧,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老报人,每天仍然翻山越岭,义无反顾的奔走在武陵山崎岖的山路上,两年间走遍了山高谷深的十八洞村的山山水水。
见过热爱工作的工作狂,可没见过对事业如此痴情的人。
正如有人所言,她才是真正的硬核新闻人。
她,就是新疆日报社高级记者刘枫。
在新疆新闻圈,提起刘枫,无人不晓,无人不佩服。
她20岁时开始当记者,人到中年依然当记者,退休后放着清福不享,又返聘回来继续当记者,把记者当到了极致。
正如她自己发自心底的肺腑之言:我的理想很简单,就是做一名记者。
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仗着一双铁脚板,跑遍了西域的山山水水,多万平方公里的新疆跑了几个来回,连她自己也数不清。
记者生涯40多年,凭着一支如椽笔,发表新闻文学作品约万字,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党报新闻奖等,获得中国第七届范长江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年8月,刘枫在十八洞村采访石爬专老人
有人说,不少记者都有一个“侠客梦”,对此,我深以为然。侠者,大也,志向天下,为国为民,侠肝义胆。客者,外来人也,四海为家,云游天下,仗剑天涯,笑傲江湖。
初识刘枫,便有这种感觉。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在朋友家宴上偶遇刘枫。彼时刘枫,桃李年华,明目皓齿,楚楚动人。
令人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她为人耿直,纯真为怀,与其秀美文弱外表大相径庭,喜则笑口盈盈,怒则粉面生威。席间闻之不平之事,顿时柳眉倒竖,拍案而起,颇有几分女少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味。
她也是性情中人,豪爽直率,几杯下肚,闻歌起舞,不扭捏作态。我还清晰地记得,席间她一袭红衣,在“纤夫的爱”的音乐声中,与一位男士翩翩起舞,将“妹妹坐船头,哥哥岸上走”的情景用舞蹈形式表演的淋漓尽致,表现惊艳,令人折服。
年冬天在塔城地区额敏县采访哈萨克牧民
谈及新闻,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看得出,她非常热爱新闻工作,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出浓浓的记者职业自豪感。
有的人相识一辈子,印象平淡如水。有的人见了一面,却让你可以记一辈子,刘枫属于后者。
说来也巧,年,她从克拉玛依人民广播电台调至新疆日报社。
她来找我,我时任新疆日报经济部主任,她想到经济部当一名工业记者。
我找到总编辑王智生,二话没说就把她要了过来。我看得出来,她身上有一股做优秀记者的潜质:执着专注,积极进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样,我和她在一个报社相处了二十年之久,有了更多近距离观察她的时间和机会。
刘枫情感丰富,重情重义,是个“多情”的人。刘枫百折不挠,韧性十足,是个“痴情”的人。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却如此和谐地统一在刘枫的身上。
年在西气东输工程黄河断燧道口采访
她在采访“西气东输“工地时,工人提出一个要求:”你只要唱一首歌,跳一支舞,我们就给你讲一个故事。“刘枫手舞足蹈,又唱又跳,换回了一箩筐故事。
年5月,在帕米尔高原与塔吉克妇女儿童在一起
她在帕米尔高原采访时,看到坐落在海拔米高原上的小学破旧不堪,柯尔克孜族的孩子坐在石头垒砌的冰冷的教室里上课,扒在石头桌上写作业,她双手掩面,难过的掉下泪来。
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沙漠,维吾尔语即“进来出不来”之意。刘枫9次赴“死亡之海”采访,不少人劝她不要冒险,她撂下一句话:“石油工人能在那儿长年累月战斗,我进去采访又算得了什么?”
一次在沙漠采访中,突遇黑风卷地而来,黄沙弥漫,无孔不入。风暴过后,飞机不能起飞,唯一给养的空中道路断了。
大家靠着啃干馕、喝咸水硬撑着。坚持到第五天,严重缺水的刘枫昏倒在沙漠中。就这样她也没有退缩,作为唯一的女性,与石油工人一道坚持到救援飞机飞来。
真正见识刘枫“多情”与“痴情”交织在一起的性格,是在一次突发的新闻采访中。
年12月8日,克拉玛依一场大火突起,吞噬了条年轻鲜活的生命。
事情发生当日,刘枫给我打电话时,她已坐在班车上,在去克拉玛依的路上了。
她是火灾后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自治区媒体的记者,惨烈的现场使她心如刀绞。
她给我打来电话,哭着说了事件发生的经过,并说当地政府封锁新闻现场。我一边安慰她,一边布置了采访任务,要求她想尽一切办法采访新闻。
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一个记者哭着给我讲事实真相,而且哭得泣不成声。
过了一天,石油管理局宣传部一位负责同志给我打来电话,语气严厉地说:“你们那个叫刘枫的记者,不遵守采访纪律,希望你们管一管,把她撤回去。”
一股火气“腾”地一声冒到了嗓子眼,我不禁肝火上升,大声反驳道:“记者的天职就是要探寻事实真相,我们的记者到事实发生的现场去采访,没有错!不撤!”
这位领导还在电话里喋喋不休地数落刘枫,“啪”的一声,我挂断了电话。
刘枫从现场发回了一篇篇报道,陆续在《新疆日报》刊出。
每篇新闻报道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
距克拉玛依西北边十多公里处的小西湖,一夜之间,多座坟茔冒了出来,一个挨着一个,一片连着一片,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
刘枫感到心被撕裂了,淌着血,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掉,眼前一片模糊。在现场,她听到、记录了许多让人心为之颤抖的故事。
在大火现场,救援的人发现,一个女人怀里紧紧的抱着4个孩子分都分不开。这是克拉玛依市第八小学校长张莉,在大火燃起的那一刻,她把4个小孩紧紧的搂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来保护学生。
救援的人都哭了,他们向张丽鞠躬致敬。下葬时,孩子家长说:“孩子们生前受到老师的关爱,死后也得到老师的保护,就把她们埋到一起吧!“
于是,小西湖就有了最大的一座坟茔,里面睡着1位老师和4位孩子。
许多看了这篇报道的读者,也哭了。
刘枫也发回了许多披露事实真相的稿件,被上级领导决定不公开发表,改发“内参”。
当她从克拉玛依返回报社后,哭着质问我为什么不发表?我无颜以对,只好解释为“上级领导的意思”。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软弱的懦夫。尽管在这之前,我也为了发表这些稿件和领导拍过桌子,但最后还是屈服了权力,人轻言微啊。
那一刻,刘枫在我的眼里高大了许多,我感到这是个有血性、真性情的女汉子。
刘枫不仅仅有“柔情”、“温情”,还有“激情”、“真情”。
刘枫是个有故事的人,在她所有的故事中,我最欣赏的是这个有“激情”的故事。
年在克拉玛依风城油田采访采油工人
一次,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石油基地采访。清晨,刘枫背着相机去沙漠拍日出,归来途中,邂逅了一位年轻的钻工。钻工问:“你知道吗?沙漠中女人是一幅风景画,我们多么想欣赏,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把这幅美丽的风景画遮盖住?”
进过沙漠的人都知道,沙漠深处石油基地是有名的“男儿国”,清一色的男性,一年到头见不到一个女人。
年轻钻工的坦率话语,令刘枫震惊而又感动。
她跑回野营房,脱掉了那身红色的信号服,换上了一条纯白色的无袖连衣裙,摘掉戴了几天的安全帽,露出黑瀑布似的飘动的长发。
早上9点,正是开饭时间,小小的野营食堂坐满了吃饭的人。
刘枫走进食堂,突然,嘈杂的饭厅安静下来。她的出现象暗夜亮起一道雪白的闪电,击中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一双双炙热的目光射向了刘枫,她昂首挺胸,迎着众人的目光,没有躲避,没有退缩。
刘枫感到,身上这条纯白色的连衣裙上印满了眼睛。
正如她在作品《刘枫新闻作品选》一书的后记中写道:“当我身着月白色连衣裙,走进一群男人的世界时,感觉雄性的火山就要喷薄欲出,灼人的岩浆似乎要倾盆四溅。然而,当一双双动情的眼睛、渴望的眼睛射过来时,炽热的火焰顿时成了一道道柔柔的光浪。这光浪变得温柔,变的悲戚,变得忧郁,印满了我那条月白色的裙子。”
刘枫哭了,泪水夺眶而出。这样一群男人,为了中国的石油事业,放弃了繁华与亲情,选择了荒凉与孤独。
散文《裙子上的眼睛》由此而问世,获得了全国散文一等奖。
作品中有这样一段话撼动人心:
这便是我进入沙漠后的一种体会,更确切的说是对这一群男人和对他们所处的环境的理解。他们创造了色彩,又远离了多彩的人生;他们的人生坐标永远是从荒凉走向荒凉。在特殊的环境下,“女人”是美的化身,是美的母体,是美的源头。
刘枫不仅有柔情、温情,还有激情、真情,更有痴情、钟情。
痴情于新闻事业,钟情于记者职业。
刘枫“痴情”,她一生就做一件事,当记者认准了道不回头,一条记者道走到底。
刘枫说,她从小就有当记者的念头。
早在四五岁时,刘枫跟父亲来到北京参加一个会议,一位举止高雅、谈吐得体、风度翩翩的女记者来找父亲采访,女记者的言谈举止令刘枫为之着迷。父亲告诉她,记者就是写文章登报。由此,小刘枫便萌发了一个念头:长大我也要当记者。
刘枫
刘枫说,因为我是记者,就要经历常人很难经历的事,让人生更加厚重。
7.5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刘枫深入到事件发生的中心地二道桥去采访。路上,汽车前盖挨了一砖头,但她没有退缩,采访了二道桥社区党支部书记艾迪耶.斯拉木等人,还原了事实的真相。
7月13日,位于乌鲁木齐解放南路白大寺发生暴恐事件。当天下午,刘枫和多名记者赶往白大寺采访,采访爱国宗教人士和群众,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控诉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残暴和罪行。
年初春,阿勒泰地区发生特大雪灾,气温降到零下38度,积雪达半人高,刘枫和3名记者驾着一辆越野车开进灾区。20多天的采访中,她整天雪窝里滚,冰水中趟。有几次回到驻地,连靴子都冻的脱不下来了。
刘枫说:“因为我是记者,我想为社会做点什么。”
一篇《巴音布鲁克草原正在变秃》的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一项由国家投资1亿元的生态项目开始建设,人们担忧的高山草原,又重新披上了绿装。
一篇《八成书记辞职不干,红色政权产生动摇》的《内参》,令自治区决策者查实到新疆基层工作者的艰辛困苦,一笔巨款拨下来,提高了基层干部的待遇,稳定了各级基层组织。
一篇《“杀人凶手”祝军蒙冤昭雪》的新闻,让高高在上的公安机关第一次放下了架子,公开向受害人赔礼道歉,按法律程序进行国家赔偿。
一篇《谁来保护打工妹?》将17名被剥夺人身自由的女工,从非人生活的环境中解救出来。
一次次惊心动魄的采访,终将逃脱法律仲裁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杀人凶手殷学新,押上“断头台”。
有人说刘枫就是“一个天生当记者”的料。诚如斯言,她就是一个为新闻而活着的女人。
她自己说:“对新闻事业的爱,就像一捆麦子崩裂成面粉一样,宁愿为之粉身碎骨。”
一次,刘枫去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采访,路过萨尔乔克乡牧区时,远远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一片哈萨克墓群里,耸立着一座汉人坟。她下车走进墓群,只见墓碑上刻着“杨忠贤之墓”,墓碑上两行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生为牧民除疾病,死为牧民保平安。
由此,她发现了一个扎根草原37年,将生命献给哈萨克牧民的汉族医生杨忠贤的感人事迹。采访中,刘枫数度落泪,为英雄感人事迹而感动,为英雄背后的辛酸故事所震撼。
刘枫采写的消息《杨忠贤勇献生命书写壮丽人生》,荣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党报新闻奖一等奖、新疆新闻奖一等奖。
年5月9日,刘枫前往和田皮山县乔达乡兰干村和孩子们在一起,开是“爱心筑梦”的大爱之旅
一次,刘枫去喀什岳普湖县采访,途经色也克乡时,敏锐地发现路边有成群结队的维吾尔族妇女,身着黑袍头裹白纱,神情凝重地在参加什么仪式。
刘枫感到这里一定发生了什么大事,她下车经过了解,得知她们正在为昨天心脏病突发猝死在田头的28岁的汉族女乡长姜英送行。
刘枫感到这是重大新闻,她当即决定留下来采访,经过两天时间的采访,写出了《28岁的女乡长姜英为百姓致富献出生命》。该消息获全国党报新闻一等奖、新疆新闻一等奖。
有人说她运气好,老有机会碰上重大新闻。其实,这话也对也不对。
刘枫是记者,我也是当了近三十年的记者,采访重大新闻,我不否认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可我更相信感觉。一种职业干久了,职业之神会附体的。刘枫出过许多好稿,当记者她感觉很好,一件有新闻价值的事,从被记者发现,到采访,再到写作,都有一种感觉在心头。什么感觉说不清、道不白,若隐若现,时浮时沉。
我相信刘枫在采访中是会有感觉的,如同褚时健栽树种橙,好似李子柒裁衣烧菜,都能顺势而为,手到拈来,一点不留遗憾。
这就是记者刘枫,一个感觉很好的记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mayizx.com/klmysjj/8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