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人,以情导学克拉玛依市第三小学
以德育人,以情导学
——克拉玛依市第三小学情境征文选登
自开展《基于发展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情境教学与德育实践活动资源”开发及运用研究》起,克拉玛依市第三小学就倡导老师们积极阅读李吉林老师著作,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在学校各学科蓬勃开展。在实践中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得到新的启示,她们记录下了自己的情境随笔、读书心得、教育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以下五位老师的感悟。
创设情境,促进教学
——情境教学随笔
美术情境本身蕴含着吸引力,能使学生心情愉悦的投入到学习中。马娟老师,坚持从多角度开发他们的潜力,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情境,提高了教学效果。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总是提前精心备课,带给学生美的享受。
让学生得到情感、智慧以及创造力培养的美术学习权利,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架起学习知识和积极思维的桥梁。从而使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在美术课堂上,运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情感和气氛,能够让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想象、思索进入情境。如我在上二年级美术课《大树的故事》一课时。我首先创设“故事情境”,绘声绘色地利用图片讲述:“在一棵大树上有一个小鸟窝,有三只小鸟刚刚出生,其他的小动物们,小松鼠、小蝴蝶们来看他们,这时突然来了一只大蟒蛇,他张着血盆大口,想要把小鸟们吃掉,如果是你你要怎么帮助这些小鸟呢。”故事讲完后,我引导学生思考编故事,互相讨论,如何想办法去救小鸟,学生们很快便被课堂气氛所感染,沉浸在这个故事的情境中,我及时抓住这种有利气氛,顺势引入新课。来编一编有关树的故事,如何使学生画好,又是个难题。我将一棵提前画好的树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了解树的组成部分,然后想一想树底下、树洞里、树枝上都有哪些动物居住,你猜猜他们都会发生些什么故事,创设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同学们很快就能想出故事情节并且表现出来。然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绘画。通过交流,讲评和启发,学生画出不少有意思的作品,我还在最后进行了点评,让同学们拿着自己的作品给大家讲故事,同学们都很开心,通过丰富的情境教学,这样学生就不会把美术课看成是一个负担,而且都很乐于学习美术。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对学生学习的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这学期发生了一件事更是坚定了我的信念,我任教的二年三班有个叫穆斯丽曼的女孩子,她学习基础比较差,经常来老师办公室补习功课。有一次上完形体课,我和学生告别完,正要迈腿走出教室,见她满心欢喜地跑过来,递给我一张画,我看了一眼就是一张她画的画,于是我象征性的说了声谢谢,就拿着画走出了教室。回到办公室我随手一放,没再理会。等到忙完工作,快下班时又瞄到了这幅画,细细一看,发现这幅画画得十分认真,色彩艳丽、饱满,画上画了一个尖顶房屋里面有两间房间,各住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们头戴王冠,旁边各有一个生日蛋糕和许多的小爱心,一个女孩身旁写着她自己的名字,另一个女孩旁边写着她朋友的名字,小女孩们穿着美丽的长裙,开心地笑着,看着小朋友的笑脸,我也微笑了起来,工作的疲惫好像一扫而光,于是我又将这幅画小心地压在了我的透明胶垫下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工作累了,我都会看看这幅画,心里就会涌起一股甜丝丝的感觉。
随着工作的繁忙,我渐渐地淡忘了这件事情……
一天,因为要将一个工作记录表压在透明胶垫下面,于是我将这幅画取出想移动一下位置,但我惊奇地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原来的那张画已经被替换了,我在心里低低地地惊呼了一声,原来画上的七彩尖顶房屋被另一顶房屋原原本本覆盖在画的表面,我这才发现,她又画了一幅和原来一样大小的房屋,沿着轮廓剪下来,覆在原来画的房屋的位置上,我仔细端详这幅画,画面变成了一个戴着王冠的小女孩,和一只小猫,以及比上一幅大的多的爱心,中间还有一支美丽的花,我的心再次被打动了,我猜想一定是穆斯丽曼又画了一张画,趁补习时偷偷压在了我的塑胶垫下。我兴奋地和办公室老师交流了这件事情的原委,大家都在感慨:这个连乘法口诀都背不全的孩子,老师很少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当我望着孩子百倍渴求的眼睛,就像置身于灿烂的星空之中,在这片闪烁的星光里,我将找到清澈如山泉的真、善、美。老师们,为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让我们携手并肩,不回顾,不彷徨,风雨兼程,勇往直前吧。
激发兴趣传递美好
她是一名音乐老师,是一个爱唱爱笑,充满活力,性格开朗的一位老师。用音乐和孩子们连接彼此的心,相互分享着各自心灵的感动。她最大的希望就是把快乐时时刻刻传递给我的孩子们。无论什么时候,她都会非常自然的把孩子们拥入怀里,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在撒娇一样,一股幸福涌上心头,热爱她的学生们。相信学生们也是爱她。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导师”《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是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所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兴趣,将成为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呢?我发现只要创设的情境才能体现“趣”即具有“情趣、趣味”,使情境儿童化,趣味化。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记得有一次我上一节音乐课的内容是《哆唻咪》。当时我问:同学们,哪一位能把这七个音的唱名唱一唱?全班的学生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我。当时我已从他们的眼神中读懂了什么。其中一个胆子特别大的学生举起手站起来对我说“老师,那不就是我们数学课上学的数字1、2、3、4、5、6、7嘛!一听这话,我不禁大声笑了笑。这时全班的学生也笑了起来。说实在,我刚接触到音乐时,也何尝不是将这七个音乐符号认成数学符号呢?此时我忍住笑,换用不着游戏的方式让她们来认识七个唱名。首先,我让学生跟电子琴唱一唱,接着,我先给七个音编上名字,带着学生以“找朋友”的游戏认识了“do、re、mi、fa、sol、la、si”的七个唱名;然后,又带他们模仿我做柯尔文手势。这时我又想了一个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来为音乐王国里的七个小朋友都编上动作,以此让他们自己来熟悉音的高低。于是我就又开始行动了起来,等我话一说出来,就有好几个同学举手争先恐后说:“老师,老师,能让我来试一试吗?”甚至还有几个同学站起来颇不期待离开座位到讲台上进行表演。于是,我请了一个同学让他做“do、do、do”的动作,这时,我发现有很多同学都举起了小手,来跟着他表演。看着同学们的表演,他们掌握得很快。于是我又叫了好几个同学同样为re、mi、fa、sol、la、si这六个音编动作。看着同学们编的动作再加上我及时的引导,他们对这七个音的唱名很快就掌握了。所有的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但一提到音乐知识总是会出现两个字:枯燥,最后是跳过这个知识体系。《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知识应运用多种形式和形象生动的方法学习。运用律动体会感受音乐知识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在课堂中,情境教育是源于实践的教育。教师的范唱要充满情感、要具备一定的演唱能力,才能打动学生。教师的弹奏要熟练、要有技巧,才能稳住学生情绪。教师的肢体语言要有特点,才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让自己的思想落伍,这一点极其重要。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最后用李吉林老师的一段话来总结--从“十切景语皆情语”的教学对话中,李老师独创性地让艺术走进学科教学,系统地创设“以生活展现、以图画展现、以音乐渲染、以表演体会、以实物演示、以语言描绘”的情境,收获了“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成果。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
●●●
“传承中华传统弘扬爱国之情”学生活动
李文煜,作为一名教师,她心胸开阔,用真心、诚心、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李老师还曾担任过学校德育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她一直坚信只有把爱带给每位学生,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最终会拥有姹紫嫣红的春天。在美术教学中,面对有限的课时,她以改革精神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参与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的提高一节课的教学效益。
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时任德育主任的我在与各部门的协作下组织全校学生在年6月6日下午,特开展了以“迎端午庆节日·传承中华传统·弘扬爱国之情”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下午4时许,伴随着鼓号队的演奏,主题教育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五年级诗朗诵“粽乡情思”抒发了醇厚的思乡情怀,六年级的汉服展示与舞蹈表演《我在中国等你》更是体现出了汉服独特的魅力。
龙在中华文明中象征吉祥和幸福,在盛大的节日里人们都要舞龙以示庆祝。为了让学生们能融入到节日的气氛中,我在美术课上给孩子们讲解龙的知识,并与另一名美术老师带领四、五年级学生提前1个月在活动课上,一起用废旧牛奶箱等材料制作一条中国龙。活动中,为充分体现舞龙这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内涵,在舞龙表演“游龙戏珠”开始前,特邀请领导用朱砂涂在龙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随后,踏着阵阵鼓点,体育教师在前挥舞龙珠,副校长带着学生高举龙身,或盘旋,或旋转,或翻腾,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喝彩。
作为端午节民俗的重要内容之一赛龙舟环节给学生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时也营造了更浓厚的端午节氛围。在舞龙结束后,以班级对抗赛形式进行的龙舟赛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加油声、呐喊声在校园上空回荡。舞龙及赛龙舟活动不仅向大家展示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学生们也体会到了集体合作精神,通过伙伴之间的合作,两项活动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现场包粽子的环节也深受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喜爱。孩子们和家长共庆端午节,感受温暖亲情,感恩幸福生活。五年级一位学生家长表示:“这一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加强了学生家长与校园文化的交流与体验。”
整个活动中,学生们感知端午、走进端午、品味端午,体会着传统节日的快乐与童趣。通过孩子们的舞龙、龙舟竞赛、包粽子、绘画、制作等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获益匪浅,孩子们提前度过了一个轻松、愉快而又收获颇丰的端午节。
撰稿:马娟、马丽、曹娟、
张栩宁、李文煜
编辑:胡瑛欣
审核:吴广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mayizx.com/klmysxw/11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