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地名的来由
资源:克拉玛依网
黑油山传奇出品
克拉玛依为什么起名叫做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的生日为什么是10月29日?
在即将迎来克拉玛依生日之际,
小编带大家一起回忆这段往事.....
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年3月27日,中国和苏联政府签订在新疆成立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协定。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从年开始在黑油山附近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在俄文资料中,黑油山被称为Kapaмɑй(即维、哈语“黑油”的音译),译成汉文时,有人意译为黑油山,有人音译为克拉玛依或喀拉玛依。
年10月29日,黑油山1号井喷油,克拉玛依油田就此被发现。
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移交我国独资经营后,在汉语书面和口头语言中,一般都使用黑油山这一名称,如年1月拟定的《黑油山地区深探钻总体设计》。3月测定井位的第一口探井就叫黑油山1号井。但在有些文字资料和口头语言中,也有用克(喀)拉玛依的。
克拉玛依第一井张仲和摄
年10月29日1号井出油,标志着一个新油田的出现。11月25日《新疆日报》和11月26日新华社电讯稿报道这一消息时,都用黑油山来称呼这一新油田:“黑油山油田第一口探井出油”,“黑油田油田第一口探井钻成”。在几乎所有正式场合和汉文文件中,都使用黑油山这一名称。
黑油山古貌
年2月下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主席赛福鼎·艾则孜来油田视察,建议按照维吾尔语的读音将黑油山油田更名为克拉玛依油田。4月下旬,首先在石油部门的文件资料上开始直接或用括号加注的办法使用克拉玛依这一名称。在决定更名为克拉玛依时,由于没有同时选定所用的汉字,造成一段时间几种不同用字并存的状况:
“喀拉玛依”出现在年5月1日的《新疆石油工人》上
从年5月1日起,报道克拉玛依消息最多的《新疆日报》《新疆石油工人》报用的是“喀拉玛依”,其他社会新闻媒体偶尔也用“喀拉玛依”,但绝大多数用的是克拉玛依。
50年代克拉玛依的石油工人
年5月1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授引石油工业部负责人的谈话,宣布克拉玛依地区“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引起巨大轰动,从而使克拉玛依作为一个地名被推向国内外。但《新疆日报》《新疆石油工人》等报刊仍使用“喀拉玛依”。5月17日,《新疆日报》在一篇报道中首次使用克拉玛依,编者还特别加以说明:“前译为喀拉玛依,为求统一起见,以后一律改为现名。”
年6月19日的《新疆石油工人》将“喀拉玛依”改为“克热玛依”
在此之后,有些在克拉玛依工作的同志认为“克拉”二字译音不准,建议改用“克热”代替。在年6月19日到9月12日这一段时间里,《新疆石油工人》报就使用了“克热玛依”,直到该报第47期转载《人民日报》9月5日社论《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区》时停止使用。至此,克拉玛依作为地名的用字才完全固定下来。
年8月,克拉玛依批准将“年10月29日1号井出油之日”定为“克拉玛依生日”。
设立克拉玛依生日在传承克拉玛依精神、提高市民归属感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克拉玛依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年10月29日黑油山1号井出油之日便是克拉玛依的起源象征。
克拉玛依旧地名考略
新疆山脉图志·卷六《北山二》记载:“青石峡,其中多石油。按:青石峡西北距城六百余里,在苏海图山南,与绥来交界,其地产石油,质极稠浓,晒则成块……”
地名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克拉玛依市是一个石油工业新城,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地名很少,但今日的一些重要地域仍有历史旧名可寻。
青石峡·青石狭峡·黑油山·石油泉·石油泉子
即今克拉玛依市区。
清光绪三十二年()出版的《旧刊新疆舆图》中的《塔城厅图》在今克拉玛依市区位置标明为青石峡。该图集既称“旧刊”,原刊时间肯定在年以前,青石峡名称的形成也当在此之前。
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年(—)由塔城地方官编修的《塔城直隶厅乡土志》称青石狭峡。宣统元年()出版的《新疆山脉图志》《新疆全省舆地图》和宣统三年()出版的《新疆图志》均称青石峡。
年10月出版的我国近代地质事业创始人之一翁文灏著《中国矿产志略》在第三篇“非金属矿产”论及新疆石油矿时说:塔城青石峡,“在县城东南乡,大地名青石峡,小地名黑油山”。比翁著稍晚,年出版的刘锦藻著《清朝续文献通考》也说:“塔城油矿,在东南境青石峡之黑油山。”
黑油山
民国4年()玛纳斯河自大拐改道东北流以后,原小拐通往阿勒泰的大路西移,途径黑油山,新疆省督军兼省长杨增新民国11年()指令在沿途各站修筑客店,称此地为石油泉。年著名地质学家袁见齐参加西北盐产调查团,经小拐、黑油山到乌尔禾,归著《西北盐产调查实录》,在正文和附图中均称此地为石油泉子。
独山子·独山·土山子·秃山子
即今独山子。
清光绪末年(—)官府编修的《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乡土志》称独山子。《新疆山脉图志》()《新疆图志》()称独山,亦称独山子:“奎屯河左岸戈壁中,一峰突起,名曰独山子。”年翁文灏著《中国矿产志略》称:“大地名南山,小地名独山子。”年《续修乌苏县志》称独山子即土山子。年龚学遂《新疆省乌苏独山子油矿视察报告》称“相传又称秃山子。”
小拐庄·小拐·小拐驿
即今小拐。
清末《新疆四道志·绥来县图说》称:“小拐庄,在城北二百三十里。”《旧刊新疆舆图》()《新疆全省舆地图》()《绥来县乡土志》()《新疆图志》()均称小拐。因是通往阿尔泰大路上的驿站,《新疆图志》()又称小拐驿。年增设沙湾县,县署即设在小拐(年迁老沙湾)。
大拐庄·大拐·大拐台
即今大拐。
清末《新疆四道志·绥来县图说》称:“大拐庄,在城北四百一十里。”《旧刊新疆舆图》()称大拐台(清代在新疆沿交通线设传递军报和文书的站点,称军台,俗呼台站)。《新疆全省舆地图》()《新疆图志》()均称大拐。
乌纳木·乌鲁木河·乌鲁木湖村
即今乌尔禾。
清宣统元年()编绘的《新疆全省舆地图》称乌纳木,曾问吾著《中国经营西域史》()认为即民国期间的乌鲁木河。
年,地质学家袁见齐在新疆调查盐产,归著《西北盐产调查实录》,在正文及所附《唐朝朝渠一带盐池图》《乌鲁木湖盐池附近地质图》中,将今乌尔禾称乌鲁木湖村。
柳树泉
即今百口泉。
《塔城直隶厅乡土志》(~)称:在达尔布图河正干河身入阿雅尔淖尔前不远处“戈壁中有喷泉数十处,皆名柳树泉,各相距七八里或十余里,均从圆土堆顶涌出,高数尺至三丈不等,清碧甘美,四时不竭,流溢于外,滋生杨柳,故以为名。”
黄羊·黄羊泉·黄羊泉驿
即今黄羊泉。
《新疆全省舆地图》()的《迪化府总图》《绥来县图》标名为黄羊;《镇迪道总图》《塔城厅图》等标名为黄羊泉。因是通往阿勒泰大路上的驿站,《新疆图志》()又称黄羊泉驿。民国期间官府文书均称黄羊泉。
唐朝渠·唐朝渠驿
原为渠名,亦为地名,在小拐与黄羊泉之间原阿雅尔淖尔东岸,已荒废无人,具体位置待考。最早见于清陶保廉著《辛卯侍行记》(),稍后《塔城直隶厅乡土志》(—)《新疆图志》()和《旧刊新疆舆图》()《新疆全省舆地图》()均称唐朝渠。因是通往阿勒泰大路上的驿站,《新疆图志》()亦称唐朝渠驿。民国期间曾设唐朝渠盐场,年迁乌尔禾。
莲花池
仅见于民国10年()前后官方文牍,具体位置待考。民国4年()玛纳斯河自大拐改道东北流后,自小拐去阿勒泰大道改经黑油山(石油泉)到黄羊泉,莲花池在小拐与黑油山之间。民国11年()杨增新曾指令沙湾县在此修筑客店。有人认为可能在今白碱滩正南方向某地。
红柳墩
仅见于民国5年()以后的官方文牍,具体位置待考。民国4年()玛纳斯河改道,小拐通往阿勒泰大路西移后,红柳墩在黑油山(石油泉)与黄羊泉之间。民国11年()杨增新曾指令沙湾县在此修筑客店。
结然布拉克·白水滩
即今白碱滩。
白碱滩东北不远处即原阿雅尔淖尔旧址,年后逐渐干涸,地表形成一层含盐量甚高的碱土硬壳,远望白茫茫一片,被称为白板地。20世纪50年代初在此勘探的石油地质工作者起名为白碱滩。又因山上融雪或大雨过后,留有片片积水,曾有人称为白水滩。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称结然布拉克,意为黄羊泉,是原来游牧此地牧民留下的旧名,与汉文地名黄羊泉相距甚远,不可能指同一地点。
小西湖
即市区西北方向约9公里与托里县交界处的汉族公墓。
地处吐孜阿根内沟西北侧的河床滩地。年由乌瓦洛夫、张恺带领的石油地质队曾选择这里做为驻地。当时有水泉、草地、芦苇、胡杨、榆、柳和一座大木屋,地质队员戏称其为“小西湖”。年后开始逐渐形成为克拉玛依的汉族公墓。年正式划入克拉玛依市境。今仍称小西湖,也有称为梧桐泉子的。按:古籍中称胡杨为胡桐,在新疆亦称梧桐。
主编兰馨儿
编委菊菊董勇监制春夏
音频一路相维
艺术总监阿喜宝贝.银喜
投稿83878
qq.鐧界櫆椋庝粈涔堜腑鑽彲浠?鍖椾含濡備綍娌荤枟鐧界櫆椋?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mayizx.com/klmysqh/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