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新闻里总提到的ldquo新疆生产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看了几个月的疫情通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全国各省区市的后面,总是跟着一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兵团是个什么样的存在,竟然能和省级行政区并列?我想起来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兵团,是因为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兵团首长到47团慰问老兵,问他们有什么要求。老兵们说,我们从进驻和田那天起,50多年了没出过大沙漠,没坐过火车,没见过城市,甚至没到过60公里之外的和田。首长的眼泪下来了。经兵团安排,年10月,尚能行动的17位老兵终于坐上火车,到达他们早就听闻的“戈壁明珠”——石河子新城。他们垂垂老矣,穿着发白的旧军装,走路颤颤巍巍,时不时四下张望,带着强烈又小心翼翼的好奇心。那么高的楼,那么快的车,宾馆的房间那么亮,地毯那么厚,马桶会咕噜噜自己抽水,淋浴喷头流出来的居然是热水,甚至连床单都白得不真实。老兵们怕坐上去弄脏床单,他们穿着衣服,在房间的地毯上睡了一夜。繁华的现代城市,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但其实,城市之所以能如此繁华,却是因为无数像他们这样的人,为新疆付出了自己的一生。面对广场上矗立的王震将军雕像,没有任何人组织,没有任何人命令,步履蹒跚的老军人自动列队,颤抖着手向将军行了庄严的军礼,肃立在最前列的李炳清大声说:“报告司令员,我们是原五师15团的战士,你交给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接着,老兵们扯开苍老而嘶哑的歌喉,唱起一支老军歌,歌声中,老人们泪水纵横,围观者无不动容……这些老兵一生清贫,唯一的财富,就是历尽硝烟的军功章。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年进疆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团场,为兵团的建设付出了一生。今天,这些老兵大部分已经去世,连同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起埋葬在了天山脚下。而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早已是一个庞然大物。它有7.0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多万兵团儿女。今天,依然有58个边防团场分散在多公里的边境沿线,50多万人在这里,守卫着边境安宁。所以今天,我想讲一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这背后奉献了一生的兵团人。人总会老去,但他们留下的故事,却是那么珍贵而鲜活。-1-在山东女孩金茂芳的心里,自己是被“骗”到新疆来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知识青年都想往新疆跑,穿军装,学技术,搞建设,这几乎是当时所有热血儿女心中最光荣的使命。当时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歌《边疆处处赛江南》里是这样唱的:朝霞染湖水雪山倒影映蓝天……黄昏烟波里战士归来鱼满船……林带千百里万古荒原变良田……渠水滚滚流红旗飘处绿浪翻……机车飞奔烟尘卷棉似海来粮如山在那些口口相传的热血故事和歌声里,年轻人总是能克服一切困难,把艰苦的日子活出诗意的浪漫。远在武汉的易中天,就因为看了一本小说《勇敢》,脑子一热跑来新疆支边,一呆就是10年。

图为年江苏省泰兴县发的“支边证书”。 

 

当年到大城市招收支边青年,都会放一部叫《军垦战歌》的电影,看了电影后很多青年都受到了鼓舞,报名去新疆。

眼前灰头土脸的天,周围除了支边青年,连个村落人影都没有。没有英雄主义,也没有轰轰烈烈。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干活。第二件事,就是“相亲”——总有人跟她或明或暗地做思想工作,“这个同志不错的”,或者“那个先进个人怎么样?”那时候她年纪小,满脑子都是干活立功。金茂芳尤其喜欢拖拉机,看起来粗笨吃油的家伙,却能拖得动那么重的东西,棉花、小麦、石头……她坐在高高的驾驶位上,挺直身板,风吹起头发,身后是队友们铿锵的劳动号子。金茂芳满心骄傲,“这才是新中国的女同志”。她创下了一天播种亩地的劳动记录,用7年的时间,完成了20年的工作量。

从年到年,相继有近余名湘籍女兵来到新疆,这些女兵后来都成了兵团人的妻子和母亲。

也成为了旧版一元纸币正面的那个“拖拉机姑娘”。拖拉机是金茂芳的命,她每天将自己的“爱将”擦得干干净净,里面加的油要过滤,添的水都是凉白开。有一次零下45度外出运输,拖拉机的车油管冻住了,金茂芳一着急,就用嘴去吸油管,结果嘴也被粘住了,掉了一层皮。当时,兵团里有8台拖拉机,只有她这台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了现在。今天,这台拖拉机就收藏在石河子军垦博物馆里,和它一起陈列的,还有金茂芳的爱情。这是她写给爱人的“革命情书”,在那个歌声嘹亮的年代,谈恋爱没有花前月下,只有互相激励,最多也只是见面的路上,偷偷摘一朵花给你。和金茂芳一样,很多来这里的支边青年,一开始都不太适应荒凉的新疆和艰苦的工作,但当他们沉下心来,却发现在那些粗粝的生活之下,藏着柴米油盐之外的英雄主义——新疆建设得这么好,有一半是我的功劳。而军功章的另一半,则属于另一批人。他们是新疆的保卫者。-2-年9月,全国解放的隆隆炮声里,人人都在期待即将诞生的新中国。一部分国民党人起义,宣布新疆和平解放。但就在新疆和平解放的第三天,哈密就发生了武装抢劫。暴乱分子炸开银行金库,将黄金、银布匹、纸烟等物品洗劫一空,顺便劫掠了沿途商号和居民住宅,甚至为消灭罪证放火焚烧。那场大火一直烧到9月29日。两天后,我们将迎来一个崭新的中国,而此时的哈密老城,却是一片焦土。哈密老城正在甘肃、青海一带转战的王震军团旅,受命直指祁连山下。这是一支无往不胜的队伍,他们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又从南泥湾里走出来,本来可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到北京去的。但现在,他们却要进驻西北边疆,和黄沙、暴雪、狂风为伴。王震和他的旅官兵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和田能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除了神兵天降,还有什么解释呢?叛军信心崩塌,暴乱顷刻间便土崩瓦解。当年横穿沙漠的老战士合影迪化、伊犁、和田、伊吾……10万大军开山劈地,剿灭叛乱,先后历时5个多月,终于把五星红旗插遍了新疆全境,至此,新疆局势终于稳定了下来。一个崭新的新疆,在血和尘土的献祭中诞生了。-3-新疆形势稳定之后,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进疆大军10万人,起义部队10万人,公职人员4万人,24万张嘴,每天吃什么?在王震的账簿上,24万人一年需要粮食10万吨,而当时整个新疆的粮食产量才8万吨。从关内运粮,运价是粮价的7倍;从苏联进口,价格会更高;新中国百废待兴,他们不想向国家开口。这支建设过南泥湾的队伍有自己的盘算:来都来了,不如自己种地!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只要有水,新疆就是农作物的天堂。但旅的士兵们说了: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这帮人要在荒漠里开垦。面对戈壁荒原,王震当即下令,人人拿起锄头,个个扶起犁耙,不能有一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他们要建设第二个南泥湾。没地方住,就在地上挖坑砌石,上面搭上芦苇,做成一个地窝子,就是他们的“家”。当时的地窝子吃东西没有碗,就冲一冲铁锹拿去用,没筷子就掰两根芦苇,吃完了饭,“筷子”一扔,“碗”就地一放,马上干活。在荒漠盐碱坡上开荒造田就这样,全军上下,从官到兵,挑粪犁地,拉石运土,从早干到晚,3个月就吃上了蔬菜,半年就吃到了瓜,秋收之后,粮食都够大伙儿吃半年了。饿肚子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的是穷。实在是太穷了。全团上下,只发一套冬装,一到夏天,经常能看到光膀子的和穿棉袄的站在一起干活。即使冬装也“偷工减料”——当时部队的军装领子都改成了单层,口袋也比正常的军装要少那么一两个,就是为了省那么一点布料。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搞搞生产?于是,全团上下集体从津贴和牙缝里抠出钱来,买羊羔,买机器,买设备,买材料……年底,王震兵团饲养耕牛余头,羊2.3万多只,并先后建立了纺织、造纸、铁、木加工等各种工业作坊处。到第二年,煤矿、水电站、水泥厂、棉纺厂、钢铁厂、面粉厂等十多个工矿企业兴建完成。这些最早的工厂,奠定了新疆工业的基础。可以说,没有那时的军人,就没有今天新疆的工业发展。年7月1日,七一棉纺织厂投产时的情景这也是跟着新中国建设的步伐,要啥有啥了。唯独缺水,整个新疆都很缺水。那就开沟造渠,将天山之水引下来。砌渠需要水泥和石头。没有石头,采石者就爬到山上,一锤一锤敲出来,再一块一块背下来,舍不得弄破衣服,就垫一块羊皮,来来回回奔走。没有水泥,就用烧热的石灰和红砖碾成粉,搅拌起来代替水泥。到处粉尘飞扬,即使戴着三层口罩,咳出来的痰都是红色的。因为长期缺乏营养,部队的人大部分患有夜盲症,一到晚上,就无法行动,大家就把所有的蔬菜都留给队里最年轻的那个人,只为留一双能走夜路的眼睛。

图为新疆群众和兵团战士在一起。

现在扎根新疆的汉族老人,很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到这里的支边青年。

他们怀着一颗赤诚的心来到边疆,很多人一来就是一辈子。

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当地人一起建设新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照片,20岁看不懂,30岁看完沉默,40岁看完流泪…

图为年7、8月间,王震(左二)、陶峙岳(中)等研究石河子垦区规划。

年,王震率部队入疆,新疆和平解放。

为避免大军长期驻守给新疆人民带来沉重负担,毛泽东要求王震:你们既要当战斗队,也要当生产队和工作队。

图为部队开荒种田。

“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10万大军把青山碧水、耕地沃野让给人民,自己开垦荒田。

年6月,官兵吃上了自种的蔬菜,7月吃上了自种的粮食和瓜果,第二年驻疆部队主副食全部实现自给,此后年年向国家交售大量富余的农副产品。

图为年迪化电厂(今乌鲁木齐苇湖梁电厂)投产发电。

部队修建,后无偿转给新疆政府。 

年2月,毛泽东向驻疆将士发布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图为兵团战士兴修水渠。

此后,兵团又不断补充转业官兵,以及来自河南、湖北、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地的支边青年,组成军事化的建制从事生产建设的兵团。

从年到年,相继有近余名湘籍女兵来到新疆,这些女兵后来都成了兵团人的妻子和母亲。

上图为年上海人民欢送支边青年奔赴大西北。

从年起,河南、江苏、两湖、安徽等地的青年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至年,国家动员了京、津、浙、沪等12万支边青年进疆,其中有9.7万上海支边青年。

图为年上海支边青年来到兵团农一师所在地阿克苏县。

阿克苏当地老人欢迎来到新疆支边的上海青年。

山东籍女兵在新疆新源肖尔布拉克镇住的地窝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新疆的都是热血青年,他们接受祖国号召,满怀豪情,投入到新疆建设中。图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修筑翻越天山的独库公路的女青年,被誉为“冰峰五姑娘”,她们是田桂芬、刘君淑、姜同云、陈桂英、王明珠。

70年代翻越天山独库公路的车队。

农一师五团年河南支边青年合影

上图为年农一师四团支边女青年。 

农一师二团七连60年代在沙包上的合影

图为入疆的支边青年们。

到了新疆之后,支边青年们发现,当时兵团的条件非常艰苦,生产工具主要是坎土曼,生产力就是马和人。

图为兵团支边女青年和新疆劳动女性一起采摘棉花。

新疆夏日的天气也是一天多变:早穿皮袄午披纱,守着火炉吃西瓜。

图为年,新疆石河子玛纳斯河棉垦区,农垦战士收工归来。

图为劳动的支边青年。

有些支边青年无法面对初入新疆时的艰苦,想逃走,又被干部追回来,接受批评教育后再次投入火热的劳动中。 

参加生产竞赛的支边青年。

八一糖厂劳动的支边青年们。

图为年,克拉玛依矿务局张云清钻井队。

除了支援兵团的建设,内地也有很多工矿企业支援新疆地方的经济建设和交通、通讯事业等。年,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年玉门油田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

兰新铁路铺轨在新疆境内不断向西延伸。兰新铁路,建于—年。沿天山南麓过哈密、鄯善、吐鲁番,在达坂城穿过天山到乌鲁木齐市向西经过军垦之城石河子、奎屯、博乐最终到达边境口岸阿拉山口。

塔里木农垦大学,现名塔里木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为了屯垦戍边和开发塔里木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于年创建。

上图为年农一师支边青年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

甜瓜丰收。

年,农六师上海支边青年出席场群英大会的代表合影

这些来疆支援的支边青年们,最早住的是“地窝子”,后来才慢慢住上土房子。图为兵团妇女和孩子在土房子外面开会学习。

兵团人在告别“地窝子”之后,就住在这样简陋的土房子里。

50年代中期,在石河子盖的苏式平房前栽上花草树木。

70年代的七十三团连队

团场里的卫生员。

少数民族群众教支边女青年跳舞。

很多女青年的婚姻都是组织上牵线促成的。图为兵团里的结婚仪式。

扎根新疆团场人的孩子。 

农场幼儿园

图为扎根新疆团场人的孩子们。

上图为农一师东方红三中。

上图为农一师四团第一中学年初中生毕业照。

支边青年到边疆去,他们给边疆带来了城市的文明之光。

上个世纪70-80年代新疆兵团的小学、中学的老师基本都是上海青年。希望人们永远记住他们。

一切的一切,都是靠一双双手建起来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实行党政军企合一体制,在自己所辖区域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是国务院计划单列的省(部)级单位,享有省级行政区的权限。兵团辖区分布在自治区14个市(地、州)和10个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境内,与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接壤,国境线有多千米。兵团辖区总面积7.06万平方千米,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面积的4.24%,约占全国农垦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开发和保卫边疆的历史遗产。中央政府在西域新疆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多年前的西汉,以后历代沿袭。

兵团实行党政军企高度统一的特殊管理体制。兵团各级都建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挥着对兵团各项事业的领导作用。兵团设有行政机关和政法机关,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兵团是一个“准军事实体”,设有军事机关和武装机构,沿用兵团、师、团、连等军队建制和司令员、师长、团长、连长等军队职务称谓,涵养着一支以民兵为主的武装力量。兵团也称为“中国新建集团公司”,是集农业、工业、交通、建筑、商业,承担经济建设任务的国有大型企业。兵团的党、政、军、企四套领导机构与四项职能合为一体。

我们强大了,强大到有时候甚至会忘了,这一切的基础,是和平,是稳定。

边疆的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新疆,万平方公里,陆地边境线绵延多公里,与八国接壤,多民族人群和文化聚集在这里,丰富的石油矿藏资源埋在地下。特殊的地缘政治和社会背景使得新疆的治理充满了复杂性和重要性——既要保证民族团结,又要维护边疆稳定。

而兵团,就像是介于“文”和“武”之间的,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存在。

向“疆一代”致敬!历史不会忘记!

要旅游?找春秋!扫一扫即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amayizx.com/klmysxs/8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